close
小朋友在每個父母眼裡都是寶,從懷孕的初期;到出生後的每個階段;都會想給他最好最安全的。
昨日在網路商城就買了這款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癥」兒童(全新修訂版);就有為小朋友及媽媽作最佳的防護考量。
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癥」兒童(全新修訂版)的設計理念是健康、安全、環保、快樂!!(〞︶〝*)
以下就是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癥」兒童(全新修訂版)簡介分享各位爸爸媽媽喔

☆☆☆以下圖文皆引用自YAHOO網路購物☆☆☆
商品網址: https://tw.partner.buy.yahoo.com:443/gd/buy?mcode=MV9PWGNJbVg5bTNvaDNXNnc5MUJ1TXc1b09ObVFtZmxJNzl6ejA4WW1kQ1JFPQ==&url=https://tw.buy.yahoo.com/gdsale/gdsale.asp?gdid=5636710
商品訊息功能:
- 作者: 理查.洛夫Richard Louv
- 譯者: 王西敏,郝冰
- 出版社: 野人出版
- 出版日: 2014 年 12 月 24 日
商品訊息描述:

內容簡介:
◆2008年「奧杜邦大獎」
◆2006年《全美教育委員會期刊》指定讀物
◆2005年《發現雜誌》年度最佳科普書
◆2005年《心靈與健康》雜誌年度心靈類書Best 50
你的孩子是否寧可在家上網,也不肯到戶外走走?
即使到了戶外,還是戴著耳機聽音樂?
你的孩子缺乏創造力、想像力?不懂得與人分享嗎?
你的孩子過胖、注意力不集中或有憂鬱、躁鬱傾向嗎?
他們可能只是患了「大自然缺失癥」(nature-deficit disorder)!
讓孩子同溪流和小魚玩耍,學會傾聽和專注;
讓孩子在白雲微風下奔跑,擺脫不健康的肥胖因子;
讓雨水陽光洗淨並曬乾他陰鬱幽暗的心……
翻開本書,你將知道如何善用純天然的綠色治癒力,
使孩子自己在大自然中去看、去聽、去聞、去感受、去嘗試,
幫助孩子與大自然重修舊好!
作者長期關注兒童與自然議題,點出兒童與自然間令人震驚的隔斷。
他以親身採訪的眾多案例,結合包括環境心理學、自然史學、
人類生態學、神經生物學等各領域學者的論點與多年研究證據,
點出人與自然環境的隔絕,如何使得現今在電子產品環繞中成長的下一代,
大量出現過胖、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抑鬱癥狀等令人擔憂的發展。
這是第一本總結眾多領域針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研究成果的書籍,
作者不僅敲響了一記警鐘,更從家長、教育者、政府、都市計畫等各個面向,
提出治癒這種人與自然斷裂現況的實用方法。
作者以優美動人的筆觸,鏗鏘有力的語調,
引領讀者擁抱自然美夢,並深刻思考下一代與大自然的未來。
本書在美國甫上市就獲得廣大迴響,掀起一波波熱烈的討論:
◎各種環境教育、兒童山林教育機構組織紛紛成立。
◎政府公部門舉行相關會議,並立法推動各項培育計畫。
◎土地開發業者推出與自然生態結合的建築,打造生態社區。
◎風潮延燒至海外,譬如荷蘭政府就贊助了本書的翻譯出版。
◎最重要的是,愈來愈多美國家庭正親身參與自然活動。
【名家推薦】
真情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周儒(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教授)
◎林明瑞(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所教授)
◎林耀國(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
◎袁孝維(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系系主任)
◎陳木城(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榮譽理事長
◎臺灣創意遊學協會榮譽理事長)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游乾桂(親子教育作家)
「與自然共舞,讓孩子活出生活、熱愛生態、享受生命!」
──簡邑容(老松國小校長)
國際盛譽
「家長的必讀書目」
──《波士頓環球報》
「一吋厚的書裡承載著警示,警告我們不能培養全自動化的孩子們。」
──《紐約時報》
「洛夫的新書引人深思……正在全國範圍內掀起討論,並提出重要問題。」
──Parade雜誌
「誠實、研究充分、文筆出色的一本書……第一個提出我們無法否認的問題。」
──《亞特蘭大憲政報》
「作者透過這本兼具學術與實用性的書,為更健康、更綠色的明天指明了出路。」
──《華盛頓郵報》
「自然界需要它的孩子:除了他們,誰是自然未來的守護者呢?洛夫的書為我們的行動吹響了號角,並且充滿了警示和改革的思路。」
──《出版人週刊》
「動人的……有著雄辯的力量,但一點也不糾纏;以午後散步一樣的隨意感覺娓娓道來。」
──《奧斯丁美國政治家》
「這本書講述了我們和孩子在邁入21世紀過程中的個人和歷史處境,是我讀過這方面最簡單、最深刻、最有幫助的書。」
──湯瑪斯.貝瑞(《地球之設計師服飾夢》作者)
「作者主張的「無藥品自然療法」對很多顯而易見的現代病都有效。」
──《奧杜邦》雜誌
「父母、教育者、治療師和城市官員如果認真地對待作者提出的「自然–兒童團聚」的號召,都可從中獲益。」
──《科學美國人》
「首次提出的重要概念……作者如此急迫而鄭重地告訴我們,媽媽日復一日地說,『出去玩吧』,她們確實有她們的道理。」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一本雄辯的、急迫的、及時的書,向父母、學校和社會傳遞了重要的思想,並提出了補救措施。」
──薩慕爾.奧雪松(《尋找我們的父親》作者)
「作者為父母、老師、決策者和城市建設者……提出了很多建議。對這一主題感興趣的人們一定要閱讀這本書。」
──《羅利(北卡)新聞與觀察》
「我們的社會已經「去自然化」了,很少有人意識到電視和網際網路已經大大取代了自然在孩子生活中的地位。這本書為孩子們的恢復健康提供了重要方法。每個家長都應該閱讀這本書,同樣重要的是,每名老師都應該加以重視,並將每個孩子帶到自然去。」
──保羅.代頓(E.O.威爾遜博物學家獎得主)
「我們的孩子正處於一場巨大的實驗之中----他們是第一代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與自然界進行有意義接觸的孩子。理查.洛夫向我們闡釋了這將對孩子們產生怎樣的影響,並就如何修復人類與地球上其他生物之間源遠流長的關係提出了明智的建議。」
──比爾.麥克基邦
「通過有力的例子和中肯的研究,作者透過靈心與知性,為父母、教育者、科學家的讀者評價人類與自然分離所產生的社會和生態影響,並且指出將孩子們與自然界再次聯繫的新道路,從而培養更加健康、適應能力更強的孩子,以期他們可以守護我們的星球。」
──克雷格.塔夫茨(「國家野生動植物聯合會」首席自然學家)
「對家長、教育者和任何關心孩子和社會未來的人說,這本書都是一記警鐘……本書註定會把孩子從沙發上叫起來,從螢幕前拉走,並且重新點燃他們天生的好奇心和敬畏感……應該要求所有現在,或者打算將來跟孩子們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閱讀《失去山林的孩子》。」
──瑪莎.法瑞爾.埃里克森(明尼蘇達大學「兒童、青年和家庭聯合會」創始委員暨「總統兒童倡議」共同主席)序跋:
初版自序 幫助孩子與自然重修舊好
當我的兒子都還小的時候,有天晚上,十歲大的馬修隔著餐桌看著我,正經八百地問:「爸,為什麼你小的時候比較好玩?」
我問他這句話的意思。
「唔,因為你老是在講你的樹林和樹屋,還有你以前經常騎那匹馬到沼澤去的事。」
起先我以為他被我惹惱了,因為我不停在向他描述我小時候如何用碎豬肝和細線誘捕小溪裡的螯蝦,而那是這年頭的孩子不太會做的事。跟許多父母親一樣,我往往會把自己的童年浪漫化──而且,就如我所擔心的,小看了孩子們自己的遊戲與冒險經驗,但我的兒子是認真的,他感覺自己錯過了某個重要的東西。
他是對的,年紀跟我差不多大的美國人,無論是嬰兒潮世代或者年長的一輩,都曾經享受過一種自由、天然的玩樂方式,然而對於現今這個充斥著兒童呼叫器、即時通訊和任天堂遊戲的世代來說,這似乎是過時而落伍的玩意。
不到數十年的時間,孩子認識及體驗大自然的方式已經徹底改變,而且關係整個顛倒過來,現在的孩子雖然對於全球環境所面臨的威脅已經有所察覺,但他們跟大自然的肢體接觸和親密關係正在消逝之中,這跟我小時候的情形恰好相反。
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我並不曉得我那片樹林跟其他森林有著生態上的關連,一九五○年代,沒有人會談論酸雨、臭氧層破洞或溫室效應這些問題,但我熟悉我的樹林和田野,我熟悉小溪的每個轉彎處以及泥巴路上的每個坑洞,我連作夢都會在樹林裡漫遊;現在的孩子或許能告訴你有關亞馬遜雨林的事,但卻無法說出他們上一次是什麼時候獨自到樹林裡探險,或者閒躺在田野聆聽風聲、看著雲朵在空中飄過。
本書所探討的,就是下一代與自然逐漸疏離的現象,以及這股變化所帶來的環境、社會、心理及精神意涵,除此以外,很多揭露自然經驗對兒童及成人的健全發展有其必要性的研究報告,也會在書中闡釋。
除了對兒童投以特別的關注,我也把焦點放在過去二、三十年出生的這一代身上。我們跟自然界關係的轉變,已經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就連一般人認為以山林經驗為訴求的場合也不例外。不久之前,夏令營還是個讓人們露營、在林中健行、認識動植物、還有圍著營火說鬼故事或山獅奇譚的地方,但現在,很多「夏令營」都成了減重營或電腦營,對下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大自然愈來愈抽象而不真實,而且慢慢成為某個純粹供人欣賞、消費、耗損還有忽視的東西,像前陣子就有個電視廣告,描述一輛四輪休旅車如何在美得令人屏息的山澗旁盡情奔馳,但鏡頭一轉,後座的兩個孩子卻盯著車用電視螢幕看電影,完全無視於窗外的山川美景。
一個世紀以前,歷史學家透納宣告美國的邊疆已經消逝,從那時開始,他的論點就一直受到討論和爭辯,今天流行女裝,另一條相似但更重要的邊疆正在被跨越中。
我們的社會不斷教導年輕人避免跟大自然直接接觸,這種訊息不僅在學校、家庭甚至投身戶外活動的團體之間傳遞,並且被制定成許多社群必須遵守的法律和規範,我們的機關學校、都巿/郊區規劃及文化觀,經常無意地把大自然跟劫難畫上等號,同時切斷野外跟喜悅及僻靜之間的關係,立意良善的公立學校、媒體和父母們,正有效地把孩子直接從樹林和田野中嚇跑,在不具優勢就被淘汰的高等教育環境裡,動物學這類偏重實驗操作的學科,讓步給偏重理論且報酬性較高的微生物學和基因工程學,從中我們看到了自然史的衰亡。科技的日新月異正在模糊人類、動物和機器之間的界線,把現實純粹看成一種概念的後現代觀點──我們設計什麼,就成為什麼──雖然透露了人類無窮的可能性,但隨著年輕人親近大自然的時間愈來愈少,他們生理與心理上的感受也愈來愈窄化,而這大幅縮減了人類經驗的豐富性。
然而,就在下一代跟自然界之間的連結陷入崩解之際,有愈來愈多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們的心智、生理和靈性健康跟自然經驗之間存在著直接關係,而且是正向的關係。其中有些研究認為,透過周詳的安排讓兒童跟大自然接觸,甚至可以得到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癥及其他疾病方面的強大效果,如同一位科學家所說的,現在我們可以做出假設,既然孩子有營養和睡眠的需求,或許他們也有跟大自然接觸的需求。
彌補這種缺失,亦即修補下一代跟大自然之間的斷裂關係,事關我們自身的利益,這不只是基於美學或正義上的要求,更因為它是我們心智、生理與靈性健康之所繫;地球的健康跟人類一樣岌岌可危,而年輕人回應大自然以及未來養育子女的方法,將會形塑出我們未來城巿和家庭日常生活的架構及狀態,因此本書接下來的章節將會探索通往未來的另一條道路,它包括某些最創新的環境教育計畫、都巿環境的再造與再規畫──某位理論家口中的下一波「動物化都巿」、善加處理環保團體較為敏感的議題,以及透過信仰團體重新詮釋大自然對兒童靈性發展的重要性。在這些章節中,我們將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父母、子女、祖父母、老師、科學家、宗教領袖、環保人士和研究者們提出自己的見解,他們不僅認得這股正在發生的轉變,有些人還勾勒出另一個未來,一個讓孩子重回大自然懷抱,自然界也受到更多重視和保護的未來。
在替本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深感振奮地發現,許多正值上大學這個年紀的年輕人,亦即在嚴重疏離自然環境下成長的第一代,已經擁有恰好足夠的自然體驗,可以直覺了解到他們正在錯過什麼,而那股渴望就是力量的源頭,這些年輕人想要對抗一種從現實到虛擬、從山林到科幻電影的急遽沉淪,他們不想成為失去山林的孩子。
我的兒子們或許會面臨作家麥奇本所謂「自然的終結」,一種無人能逃離那個國度的終極遺憾,但是他們仍然有另一個可能性──不是自然的終結,而是驚奇甚至喜悅的重生。透納對美國邊疆的終止宣告只說對了一部分:一道邊疆確實已經逝去,但下一道緊接著出現,那就是美國人對大自然的緬懷、開拓、保護及破壞,如今,這道存在於家庭農場、小路盡頭的樹林、國家公園以及我們心中的疆域,不是正在消失,就是變得面目全非。
但,如同過去一樣,我們跟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可以演化到另一個層次,因此本書不僅關於上一道邊疆的消逝,也關於下一道邊疆的再起──一種更和諧的與自然共存之道。新版自序 一場運動如何成形,你又如何參與其中
一場將孩子重新帶回大自然懷抱的運動正在全國如火如荼進行中。
──《今日美國》,二○○六年十一月
就在二○○五年《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出版後不久,我無意間漫步在一條通往密爾瓦基河的小徑上,這條河流經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市市區的河濱公園。那些在路上碰到的人乍看之下似乎很尋常。有一群從城市裡來的高中生,身上穿著標準的嘻哈流行服裝,我以為會在他們眼中看到不屑的神色,那種眼神在目前的城市裡、郊區,甚至偏遠社區都極為常見,也就是很久以前D.H.勞倫斯所說「心裡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的漠然表情。但今天卻非如此。
當他們從泥濘河岸拋出釣線時,他們快樂地哈哈大笑,這條緩緩流動的棕色河流與公園四周的景物讓他們喜不自勝。我一面低頭躲過幾次他們甩到身後的釣線,一面穿過樹林來到城市生態保育中心,這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使用的是圓木與其他從廢棄建築物回收的材料。
這座公園建於十九世紀晚期,設計者歐姆斯德(Frederick Law Olmsted, 1822-1903),他也是美國景觀建築的創始人,當時公園裡有周圍遍植樹木的山谷和瀑布,可以玩雪橇的山坡,以及供人溜冰、游泳、釣魚和劃船的場所。但是到了一九七○年代,為了興建運動場地而將整片公園夷平。河川的污染使人望而卻步,公園的維護品質下降,一般家庭不再到公園來,取而代之的是暴力犯罪和毒品交易。公園成了敗壞的代名詞,而不是美麗。接著在一九九○年代發生了一連串重要事件。他們拆除了河上的攔水壩,讓天然的水流沖走污染物。一位退休生物學家開始進行一個小型戶外教學計畫,後來演變成非營利性的城市生態保育中心,來自二十三個地區學校,超過一萬八千名學生每年都會到此一遊。
中心的主任萊恩巴哈(Ken Leinbach)以前在學校教授科學,他為我做了個導覽。我們爬上木塔的頂端,俯視整個公園。「過去五年來沒有發生過嚴重的暴力犯罪事件,」他這樣告訴我,「我們將環境教育視為城市新生的重要工具。」這個中心歡迎四周鄰近的孩子和家庭到訪,這樣他們就能以歡樂的心情去探索森林,開始和大自然產生聯繫,讓危險的記憶淡去。
在河濱公園,大自然不再是問題,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這數十年間,環境教育人士、保育人士、自然主義者以及其他致力於這方面的人,經常在缺乏立法人員的適當支持下,勇敢帶著孩子接觸大自然。現在的一些趨勢,像是對人類身心健康、學習能力與環境衛生之間關係的重視;兒童過胖的問題;以及媒體開始注意到大自然缺失癥這議題,都讓長久以來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先驅所關切的問題,得以展現在更廣大的民眾面前。儘管有些人認為「運動」這個字眼言過其實,但我們的確覺得這似乎正切中要點。現在我們要面對的是最大的挑戰,也就是深入而持久的文化改變。
二○○六年,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兒童與自然網絡」(Children & Nature Network),目前由我擔任主席。這個組織主要是希望能追蹤和鼓勵這項行動。等你讀到這本書時,更多的活動和法案已然舉行或實施,不過到了二○○八年的春天,在美國、加拿大和其他國家,我們已經看到發展的腳步持續前進,不管是在地方或中央的立法機構、保育團體、學校、財團法人和公民組織當中。
本文寫作時,我們發現超過四十個地區已經舉辦或是組織了相關的活動,有的地方稱為「讓兒童走向戶外」(Leave No Child Inside)活動,這些地區包括了辛辛那提、克里夫蘭、芝加哥、舊金山灣區、康乃狄克、佛羅里達、科羅拉多、加拿大卑詩省等等。最重要的是,這些帶有明顯地方特色的活動都是在市民團體和商業社團的支持下,與政治和宗教領袖、不分自由派和保守派的聲援下獨立發起的。(關於如何舉辦地區活動的進一步訊息,請參考以下文章,或是前往兒童和自然網絡的網站,網址是www.cnaturenet.org。)
幾乎全國每個層級都有人出面領導。二○○六年九月,國立保育訓練中心和保育基金會在西維吉尼亞的雪弗史東舉辦了全國兒童與自然研討會。共有來自全國各地超過三百五十位的領導人士與會,其中包括教育、醫療看護、戶外休閒活動、社區發展、都市計畫、環境保育和學術界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眼見社會大眾對國立和州立公園的使用率急遽下滑,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全國州立公園管理人協會共同簽署了一項兒童與自然計畫方案。二○○七年,美國森林管理處發起一項「讓更多兒童探訪森林」的活動,他們贊助地方活動,讓孩子到戶外去。同年,新任的美國內政部長坎普松(Dirk Kempthorne)強烈要求下面三百位高階主管決定他們的部門能做什麼事,以扭轉社會大眾越來越少接觸大自然的趨勢。至少有十位州長,不管是民主黨或共和黨,都舉辦了州際性的研討會或活動,當中包括康乃狄克州率先實施的計畫,亦即第一個正式稱為「讓兒童走向戶外」的活動。該計畫用意在鼓勵家庭前往使用率不足的州立公園活動,影響所及,各州紛紛起而效尤。
在政策制訂方面,一些法案已獲通過。二○○七年三月,新墨西哥州的州議會批準了戶外教室議案,希望能藉此增加該州的戶外教學時間。接著在四月二十一日,也正是環保運動先驅繆爾(John Muir)的生日,華盛頓州州長格瑞戈里(Christine Gregoire)簽署了「讓兒童走向戶外」法案,內容是每年由政府撥款一百五十萬美元給戶外教學計畫,去幫助那些需要的孩童。在加州,類似的法案已經提出,主要用來協助問題兒童的長期戶外教學和休閒活動計畫。而在國家層級上,由參眾兩院提出的「讓兒童走向戶外」法案主要內容是將環保教育帶回課堂上,並間接讓更多年輕人走到戶外去。更多的法案計畫也正在進行中。
兒童和自然的隔絕在其他國家同樣引起很大的關注,像是荷蘭由政府贊助《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的翻譯工作,同時,保育團體和環境教育團體的領袖在農業部的配合之下發起了一項連署,要求議會支持主要的相關活動,減輕荷蘭國內大自然缺失癥的問題。
在美國,非營利性保育團體領袖已加快了行動的腳步,因為他們看到團體內成員的流失,並且體認到創造未來年輕族群的重要性。二○○七年,由西耶拉社主辦的「築起通往戶外的橋樑」活動,吸引了超過一萬一千名年輕人進入大自然的世界,其中許多都是來自城市。其他保育團體也不遑多讓。美國國家野生生物基金會提倡「綠色時刻」運動,希望能說服父母鼓勵自己的孩子一天花一個小時待在戶外。美國奧杜邦協會主席弗利克(John Flicker)正四處奔走,希望能夠在全國每個國會選區裡興建一座以家庭為取向的自然中心。另外,一些自然保育組織擴展了他們傳統上對於保育的定義。美國公共用地信託基金會逐漸強調孩子和大自然之間連繫的重要性,希望能夠確保我們現今保育的自然區域到了未來的世代仍然能夠繼續維護下去。保育基金會是另外一個以購買和保護土地為主旨的組織,他們也採取了行動。二○○七年,基金會的主席塞爾澤(Larry Selzer)創立了美國兒童與自然論壇,成員包括了州長、市長、內閣閣員、企業總裁和私部門的組織,目標是募集二千萬美元去補助現有的計畫和擬定新的活動。
諸如此類的組織都體認到,身處在自然中的人類兒童也許就是自然未來存續的最重要指標族群。
就某方面來說,這項活動之所以如此風行草偃,是因為有組織團體作為推手,或是符合了經濟利益,不過有些更深入的影響仍持續在此。二○○六年,一個從事保育方面的市場調查團體環保美國,委託SRI商業諮詢資訊公司針對美國人的環保價值觀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涵蓋的層面包括健康、動物、全球暖化、賦稅等等。環保美國的主席波寇維茲(Robert Perkowitz)在報告中指出,「我們從這份深入的報告中發現,社會大眾對於大自然最共同的關切就是孩童對它的疏離。」在未來世界學會預測未來主要的七十多個全球主要發展當中,該組織把因為和大自然缺失癥列在第五位。
從這個幾近全球共通的訴求當中,這個問題似乎隱藏著一種更原始的動機。這個訴求也許跟哈佛大學教授威爾森(Edward O. Wilson)提出的「親生命性」有關,這在《失去山林的孩子》書中曾經提及,也就是人類天性會自然受到大自然的吸引。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我們仍然是進行捕獵和採集的人,而我們內心當中有某些東西是我們尚未完全明瞭的,也就是需要和大自然接觸。可以確知的是,當人們談到兒童和大自然的隔絕問題時,如果這些人年紀夠大,仍然記得戶外活動是再平常不過的那個年代,他們幾乎免不了要說些童年時的事情:這間樹屋或是堡壘,那片特別的樹林或是水溝,小溪或草地。他們會回憶那些「啟發自己的地方」。用自然學家派爾(Robert Michael Pyle)的話來說,「那些地方也許讓他們一開始心生敬畏,接著他們會思考這個世界的寬廣,不管是眼睛看得到或是看不到的。」
當人們分享這些故事時,他們在文化、政治和宗教上的藩籬就此崩解。在這些阻礙人們溝通的障礙消失時,不太可能成為夥伴的人都能相處融洽,意見想法就此源源不絕,這將使我們在面對牢不可破的社會問題時有更深入的解決方式。用心的房產業者已經注意到這個頗具潛力的新市場。例如,由克林伊斯威特發起,請加州一些最大的房產業者在卡美爾市齊聚一堂,大家共同討論要如何設計、興建與宣傳未來能夠把孩童和大自然連繫在一起的社區。這些房產業者所提出的意見包括:將一些土地和居住其中的原住民留在原地(這是個好的開始);運用環保綠化的設計方針;將天然的步道和天然水道囊括其中;拋棄或減少那些不鼓勵或是禁止兒童在大自然中玩耍的傳統規則和限制,並且重新制定規則以鼓勵兒童;允許兒童興建堡壘、樹屋或植物園地;並且就地興建小型的自然中心。在這樣的討論當中,大家討論的議題很快就從規劃更多綠地,跳到重新發展城市和郊區日漸凋零的區域,讓這些地方成為符合環保概念的社區,而大自然將會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實上,這些房產業者,營造業者和住屋銷售公司,都願意用真切熱忱的態度去面對這個挑戰(至少和我碰面的那些人是如此)。他們所看見的是一個全新的,不同的未來。
兒童和自然結合的運動,也證明了這是面對其他根深蒂固問題的最佳方法。例如,現今以考試為中心的教育方針的改革。以大自然為重點的學校對於教育有不同的看法,這樣的學校在全世界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像是密爾瓦基《前哨報》在二○○六年四月報導的舒立茲奧杜邦自然中心幼兒園。「在這裡一個三歲的孩子可以分辨杉樹和楓樹的不同,儘管她沒辦法告訴你她今天穿的褲子是什麼顏色。而一個四歲的幼童能夠辨認松鼠和兔子的足跡有何差異,即便他還看不懂地圖上任何文字符號。幼童經由戶外的聲音、氣味和季節變化去學習。」該報導中還提到,從這類幼稚園引導孩童的成功經驗當中所獲得的靈感,使得越來越多的自然中心計畫增設幼稚園,這不僅是為了符合早期兒童教育的需求,更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培養對戶外活動的熱情」。
會和大自然接觸的兒童已經屬於瀕危物種,而兒童的健康和這個地球的健康同等重要,正是這樣的中心主旨激起兒童與自然結合的運動。
美國疾病管制局國家環境衛生中心主任弗魯姆金(Howard Frumkin)最近談到大自然的體驗,對於健全的兒童發展以及健康的成人身心有哪些明顯的好處。「正如我們以保護水源和空氣作為保護公眾健康的策略,保護自然景觀也可以視為一種有效的預防性醫藥。」他如此表示。他相信未來關於自然對健康有何益處的研究應該配合建築師、都市計畫專家、公園設計師以及景觀建築師來進行。「也許我們會建議父母在鄉間待個幾天,花時間做點園藝,」他在二○○一年《美國預防醫學期刊》一篇文章中寫道,「或者我們以後會在風景優美的地點興建醫院,或是在復建中心設置植物花園。也許那些給付醫療照顧的機構將會願意補助這類的創新方式,特別是在這種方式在花費和效果上證實比傳統醫藥來得好的時候。」弗魯姆金接著說到目前的情形,「當然,我們需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例如哪一類的大自然接觸對健康最有益處、需要接觸多久、如何測量,還有哪一些人對此受益最大。不過,就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已經足夠我們採取行動。」
不管是從保育和健康,到都市計畫和教育等每一方面來看,這項運動都將有正面的影響,其益處是顯而易見的。在適當的條件下,文化與政治將迅速產生變革。環保回收與反菸運動將顯示社會和政治的壓力如何在一個世代的時間內改變社會。兒童和自然相繫的行動也許有更大的潛力,因為它碰觸到我們內心更深層的事物,不管是生理或心理。來自各個不同宗教背景的領袖,已經挺身而出支持兒童和自然重新連結的活動。像這樣的領袖人物,明白所有精神生活都出自好奇心,而好奇心探索的第一扇窗就是大自然。
除了上面所說的這些,最重要的進展就是有越來越多獨立的家長和其他家庭成員決定採取行動,將大自然帶進他們的生活,並且加以維持。我們這項行動真正成功與否並不在於到底進行了多少活動或是通過了多少法案,而是這個行動所造成的文化變革影響層面有多廣,是否能讓每個家庭、每個學校、每個鄰里社區不假思索就做出這樣的決定。我們不知道這個剛起步的運動是否能持續十年,但是那些追隨這項運動的人,以及那些在數十年前就率先投身其中尋求改變的人,接收到的將不只是大自然的回應,還有一種希望的渴求。小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教導我們,任何社會運動的成功與否,取決於這個運動有沒有能力描繪出一個人們希望前往的世界。思考兒童對於大自然的需求能夠幫助我們開始描繪那個世界的景象,而那是我們必須去做的,因為不去描繪那幅景象所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高了。
二○○五年一月,我參加了一個叫做魁維拉聯盟的集會,那是個新墨西哥州的組織,主要是將畜牧業者和環保人士集合在一起尋求共通點。這個組織目前正在研討一個計畫,希望能將牧場變成新的校園。輪到我發言的時候,我告訴聽眾,當我還是個男孩時,對於我家附近那片樹林的地主有多氣憤,我跑去拔掉一大堆開發公司用來測量土地的桿子,儘管這麼做沒什麼用,但是我希望讓那些運送泥土的卡車別開過來。演說過後,一個畜牧業者站起來,他穿著一雙嚴重磨損的靴子,身上一條舊牛仔褲看不到人工洗刷的痕跡,只有泥土和砂石。他的臉上有著曬傷和皺紋,垂下來的鬍子已經灰白,而且戴著一付塑膠粗框的厚重眼鏡,上頭還沾著汗漬。「你知道嗎?你剛剛說的那個拔測量桿的故事?」他說,「我小時侯也幹過一樣的事。」
大家全都笑了起來,我也跟著一起笑。
接著那個男人開始流下眼淚,儘管他覺得不好意思,他還是繼續說話,向大家描述他為什麼突然感到一陣哀傷,因為他也許是美國最後一代會對於人們那樣使用土地和自然有所感觸的人。
這項運動的動力正是出於那樣的感觸,出於我們內心那個特殊的位置,出於推土機無法到達的那片森林。土地開發業者和環保人士、企業總裁和大學教授、搖滾明星和畜牧業者,也許彼此都能認同的事情不多,但是他們都會同意這一點:我們沒有一個人希望成為教導孩子戶外活動樂趣的最後一個世代。
理查.洛夫,二○○八年三月目錄:
目錄
致謝
前言
第一部分:兒童與自然的新關係
1. 自然的賀禮
2. 第三邊疆
3. 被非法化的自然遊樂
第二部分:為什麼年輕人需要自然
4. 爬上健康之樹
5. 感官的生命:大自然與無所不知思維的對抗
6. 第八智慧
7. 孩提時代的天賦:自然如何培養婚紗宴會禮服創造力
8. 大自然缺失癥和恢復性環境
第三部分:最好的動機:為什麼強尼和珍妮不再出去玩了
9. 時間壓力和恐懼
10. 恐懼併發癥
11. 貧乏的自然史知識:教育成為孩子親近自然的阻礙
12. 未來自然的守護者從哪來?
第四部分:自然與兒童的重逢
13. 把自然帶回家
14. 面對恐懼的智慧
15. 海龜的故事:把自然當作品德老師
第五部分:叢林黑板
16. 自然學校的改革
17. 露營的復興
第六部分:仙境:開闢第四邊疆
18. 柴契爾法官的教育:自然遊樂的合法化
19. 野生化的城市
20. 野性在哪裡:新回歸土地運動
第七部分:感受驚奇
21. 兒童的靈性需要自然的滋養
22. 大火和重生:發起一場運動
23. 一切都在繼續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 理查.洛夫Richard Louv
- 譯者: 王西敏,郝冰
- 出版社: 野人出版
- I S B N : 9789863840152
- 頁數: 328
- 規格: 17cm×23cm
- 裝別: 平裝
- 印刷: 單色
- 出版日期: 2014 年 12 月 24 日
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癥」兒童(全新修訂版)

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加入"我的最愛"喔!!^^
☆☆☆其他YAHOO 商品分享☆☆☆
Keep Chic孕婦裝-素雅條紋縮腰哺乳洋裝(共二色) ![]() | Keep Chic孕婦裝-氣質刺繡翻領高腰哺乳洋裝(共二色) ![]() | Keep Chic孕婦裝-藍色壓摺花邊假兩件哺乳洋裝 ![]() |
Keep Chic孕婦裝-翻領拼接水玉點點哺乳洋裝(共二色) ![]() | Keep Chic孕婦裝-雙色拼接款縮腰哺乳洋裝 ![]() | Keep Chic孕婦裝-灰色簡約三色拼接哺乳洋裝 ![]() |
☆☆☆其他優質網站商品介紹☆☆☆







便宜.心得文.試用文.分享文行李箱/旅遊用品分享推薦.好用.推薦.評價.熱銷.開箱文.優缺點比較 彩妝 彩妝教學 彩妝課程 彩妝師 彩妝圖片 彩妝殿 彩妝品牌 彩妝批發 彩妝部落客 彩妝刷具 美妝 美妝部落客 美妝網 美妝大賞 美妝邦 美妝討論 美妝店 美妝評價 美妝教主 美妝批發 美容 美容丙級 美容討論區 美容乙級 美容展 美容膠帶 美容材料行 美容儀器 美容美體 美容床 美甲 美甲材料 美甲教學 美甲店 美甲師 美甲貼紙 美甲課程 美甲工作室 美甲圖片 美甲沙龍模特兒 模特兒經紀公司 模特兒寫真 模特兒衣架 模特兒英文 模特兒公司 模特兒選拔 模特兒走秀 模特兒資訊網 模特兒外拍網 show girl 大尺碼
E18F1F02DFD7090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